在北京,“劲松模式”被列入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政策机制研究范围并进行推广。作为老旧小区改造的探路者,劲松堪称老旧小区改造的“小岗村”,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物业服务“先尝后买”等经验做法得到社会广泛关注。8月5日,中国建设报社社长王胜军带领报社老旧小区改造调研组来到北京市朝阳区,调研“劲松模式”并进行座谈交流。
何为“劲松模式”?
在朝阳区劲松街道劲松二区209号楼附近,残存了几十年的杂乱停车棚摇身一变成了时尚的“匠心工坊”,为附近居民提供针头线脑、换配钥匙等便利生活服务。在这里,有千余平方米闲置空间像“匠心工坊”一样被激活,焕然一新的百年义利便利店、美好会客厅、社区老年食堂等不仅开拓了盈利空间,更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更多舒适便利服务。
这是“劲松模式”的一个缩影。闲置空间被赋予新生命背后,是党建引领下居民、政府、参与改造社会资本共同缔造的成果,这种充分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和决策模式,是“劲松模式”的底层逻辑和生命力所在。
老旧小区改造是从拓展增量到优化存量的重要转变,在补短板的同时,还要把社区中错配的人群、功能和业态重新进行适配,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带动居民参与,如何在已有规划和建筑基础上进行最优化改造,如何探索商业模式让前期投入算得过来账,这些都老旧小区改造面临的难题。
“劲松模式的成功实践得益于街道政府的全力支持,老旧小区改造涉及众多部门,街道政府发挥‘穿针引线’作用,为有效沟通创造了有利条件。”愿景集团总裁仓梓剑说,“劲松模式”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所有改造内容都要经过居民讨论同意。在改造过程中,一个乒乓球场顶棚设计就做了十几个方案,努力得到大多数居民的认可。
“在劲松模式中,居民因为看见而选择相信,当解决了这些难题后,当初的痛点反而成了我们的优势。”仓梓剑表示,老旧小区改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注重长效治理,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培育老旧小区的内生动力。
“劲松模式”的特点之一是大胆尝试。老旧小区改造由谁进驻、怎么进驻、如何提供长期有效的服务?劲松街道工委书记杨丙章反复思考这些问题。“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灵活有效,既要通过加强党建引领来确保正确方向,也要培养居民‘花钱买服务’的意识,逐渐形成老旧小区的内生动力和良性循环。杨丙章介绍,劲松街道通过向企业提供低效空间加以改造利用、推出三年优惠扶持政策等方式,帮助企业“算账”和顺利推进改造工作。
“我们在调研中感受到劲松模式的成功在于‘政企合力,群众满意’,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劲松模式中体现地十分突出。”中国建设报社战略合作部主任田子超说。
在座谈交流中,王胜军将“劲松模式”的探索实践总结为“为民、担当、实干、服务”八个字。王胜军表示,“劲松模式”作为引进社会资本改造老旧小区的样本,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通过改造切实提升了居民幸福感。这不仅体现了党建引领下共同缔造带来的基层治理效果,也为建立良好的政企合作模式提供了有益经验。王胜军指出,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要总结“劲松模式”中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探索形成多方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